2025心理学考研312普心知识:婴儿的依恋
1.依恋的概念
个体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感情纽带 ,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婴儿情绪情感、亲社会行为和对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
2.依恋的阶段
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 个月),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
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婴儿对母亲、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偏爱。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 个月~2岁),此阶段婴儿出现了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 岁以后),婴儿可以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可以理解母亲离开- .段时间或- -段距离,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
3.依恋的测量
艾斯沃斯等利用在陌生情境中母婴分离时婴儿的反应,即利用婴儿在受到中等程度压力之后接近依恋目标的程度,以及由于依恋目标出现而安静下来的程度,设计了一个“陌生情境法",研究者期望观察到婴儿接近抚养者的动机和抚养者的出现给婴儿带来的安全感和信心,以测定每个婴儿的依恋反应和类型。
4.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
(2)回避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对母亲没有依恋。
(3) 反抗型:又称矛盾性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们既寻求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研究表明,婴儿的依恋类型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不同依恋类型之间可以转换。
5.影响依恋发展的因素
(1)抚养质量一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①敏感性:母亲对孩子发出的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②反应性:母亲根据孩子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满足。
(2)儿童特点一依恋是双向关系。
①婴儿的外在体貌特征;②婴儿的身体健康状态;③婴儿的气质特点。
(3)文化因素一依恋类型以 及各类型在人群中的比例存在着文化差异。
6.依恋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1)人际关系:婴儿在最初依恋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
(2)未来心理健康: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通常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更为健康,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
(3)依恋的传递性:影响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如果幼儿早期与父母形成了安全型依恋,他们在为人父母后,也更容易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