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失利,“二战”还是工作???
这确实是个难题,每个人情况不同,选择也会有差异,所以也给不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近几年,考研人数有所下降,考研性价比备受质疑
所以,有二战想法的同学需要反问一下自己是否是因为以下几种情况:
1、初试分数离目标分数很近
比如总分过线但单科差几分、复试被刷但初试排名靠前,这类同学只是“临门一脚”的失误。“二战”过线的几率会很大!
2、复试被刷,也没有调剂到理想的学校
心心念念的一志愿没去上,放弃调剂到比本科学校还差的学校。这类同学至少在初试方面的实力是有的,就是需要规划好复试时间,抢夺复试主动权!
3、突发情况影响发挥
考试当天生病、考场失误(涂错答题卡、漏写名字)。这种“非战之罪”最可惜!可以选择“二战”让自己不留遗憾!
4、学术研究的忠实热爱者
如果真的热爱学术,那么当然别犹豫,去二战。这类同学,大多早已经在本科期间显露出学术惯性:主动联系教授做助研、自发组织读书会、毕业论文获优秀等等。考研,对他们而言,不是“翻身”而是“深耕”。
其次,需要评估自身“二战”的可行性
职业发展:是否考研目标院校/专业对职业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二战的压力很大,每个人面对的压力点不同,如果都可以克服,那么就可以考虑二战!
如果你只是不想上班,不想承受社会压力,劝你放弃“二战”,“二战”是为了上岸,而不是试错。
1、 复盘一战:
复习第一步,复盘。
别人说的天花乱坠,都不如你自己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来分析。
先分析自己去年一整年的学习存在的问题!细到各个题型是怎么学的,各个阶段是如何安排的,最后各个题型取得的分数是什么样的,考场上做题的感觉是啥样的。
2.、制定科学计划:
每天听课一上午,练习根本不做。这样下去,只会重蹈覆辙。
听懂的课程,不要反复再去听,网课听完后,主动回想课程内容,进行口述或者笔述,要是还能讲给别人听,那就更棒了!
另外就是去实操,在做题的过程中,强迫自己把课程学到的东西运用进去。遇到不会的,再折回去看相应课程和内容。
这样反复打磨,你听到的知识内容,才能真正转化成你自己的。
建议可以参加文都集训营学习,全日制高三式的学习模式,班主任老师24小时督学,个性化定制学习方案,备考更高效,上岸更有把握!
3、 心态建设:
拒绝孤军奋战,感觉压力太大的话,找父母、朋友聊一聊。还可以定期放松一下,考研也是讲究劳逸结合的,每周留半天彻底放空,避免“绷太紧”。
考研失利≠人生失败, “二战”不是失败者的标签,而是勇者的选择。
但是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要制定清晰的阶段性计划,避免“既想又想”的纠结状态。人生是长期赛道,考研只是其中一站,保持行动力比反复焦虑更重要。
如果你确定目标、看清差距、愿意死磕到底,那么二战不是终点,而是更好的起点!希望你能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最适合当下的选择 。